穿马面裙、写书法,世博滨江国风市集上,老外爱上“中国风”

时间:2024-04-14 08:40 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7228


“这是哪个传统游戏?”浦东世博源二层,看到桌上的箭矢,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凯文提问道。一旁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汉服专委会会员方舟耐心解释:“这是有悠久历史的投壶,它考验一个人的耐心、专注力以及对身体的掌控力,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谦君子之风。”

2024年“中国华服周·沪上繁花”系列活动正在沪举办。4月13日下午,位于世博源的国风市集迎来一群特别的参观者,四五十位来自老外讲故事俱乐部的外籍人士和“Z世代”留学生在世博滨江体验“春日国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映衬着中华艺术宫,国风市集的摊位错落排开,展示精美华服、国风文创、非遗工艺等。市集熙熙攘攘,所有人似乎都有个关于穿着的默契约定,就连老外们也不例外。仔细一看,女孩子们都穿着各种款式的马面裙;男孩子也全都融入中国文化,将各种形制的汉服穿在身上。“这是我第一次穿马面裙,特别喜欢,尤其是裙子这部分的织锦。”24岁的马雪来自肯尼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正在东华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她告诉记者,自己曾在肯尼亚的孔子学院学了几年中文,得到来中国留学的机会,“汉语很难,我曾经放弃了三次,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马雪喜欢中国的茶文化、礼仪文化,能说出“子路负米”的典故,造型丰富的传统华服也是她的心头好。“以后回国,我还想买几件汉服带回去。工作后,我希望从事贸易工作,把中国的商品卖到肯尼亚,中国有丰富且物美价廉的各种商品。”

在国风市集里,外国留学生们徜徉在传统服饰展区,也参与棋艺、投壶、书法、纂香、茶艺、灯谜、对诗等互动活动。马桥手狮舞、金山土布、三林龙狮、颛桥剪纸等上海本土的非遗项目都能在市集上看到。在传统文化热的影响下,就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戴上斗笠、身穿汉服。

在书法体验区,土耳其留学生白莎提起毛笔,在工作人员的教导下,学习用毛笔写下自己的名字。她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迷”,小时候看成龙的电影,喜欢上中国功夫,为此觉得自己应该学习中文。“我去年9月来上海,还没到一年,现在正在上海大学学语言。”白莎说,自己一直喜欢汉服文化,先后购买了四套汉服。为了当天的国风体验活动,她特意穿了一件白绿相间的汉服,还做了汉服发型,戴上了精美的发饰,举手投足间像是中国的大家闺秀。“我平时也会穿汉服参加社团活动,这件衣服的颜色,让我觉得自己像仙女一样。”她笑着说,自己最喜欢上海的豫园,因为小笼包好吃,也因为在那里能感受到传统中国的样子。

当天,以中华艺术宫为背景的世博源大舞台,一个个国风传统节目轮番上演。来自外地的汉服爱好者将唐代名画《捣练图》搬上舞台,呈现唐代女性捣练缝衣的工作场景。“听着传统音乐,看到经过还原的传统服饰,简直就像看中国电视剧一样。”人群中,来自老外讲故事俱乐部的洪锡京发出感叹。他来自韩国,在中国已经生活了16年,从本科到博士后都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就读,如今是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名医生,不仅能熟练地为患者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开处方,时不时还会用上海话和患者聊上几句。“我父母对传统医学很有兴趣,韩医的源头是中医,所以我要来中国学习中医。”除了中医,他的母亲也很爱看中国电视剧,“比如《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琅琊榜》,这些电视剧很长,不知不觉间我也把它们看完了。”在他看来,中国文化非常有吸引力,也让人觉得很美,就像这次的国风演出一样。“我经常在学校里和学弟学妹说,学中医一定要掌握中国文化。”

即使中文不佳,也能在“春日国风”体验中寻找到乐趣。今年9月,莎莎将在上海开始自己的博士课程,她用英语表达了对此次活动的最大感受,“上海提供了一个机会,即使像我这样不会说中文的外国人,也能沉浸其中,了解中国的汉语、汉服及传统文化”。而对今年1月才来上海的娜娜而言,中国是爷爷的故乡。“我生活在巴黎,上海是一个比巴黎更好的城市。”娜娜今年刚20岁,是名副其实的“Z世代”,“我之前在北京看过京剧,这是第一次穿汉服,未来我还想去广东,回爷爷的故乡看看。”

市集中,身为工作人员的方舟也是一身汉服装扮,一件明代立领外搭宋代褙子,颇有古风意味。她想向外国友人传达一种理念——汉服不仅仅是舞台上或历史博物馆里的物品,它可以回归服装的本质,日常也可以穿汉服出行。“服装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希望大家可以从中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美感与中国特有的审美趣味。”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恢复开放


a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