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鹰瞳Airdoc合作研究再登国际期刊

时间:2024-01-23 12:40 来源:中国网      阅读量:4511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晓瑛教授团队与北京鹰瞳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鹰瞳Airdoc”)合作的研究成果在美国白内障和屈光手术协会(ASCRS)和欧洲白内障和屈光外科医师协会(ESCRS)官方杂志——《白内障与屈光手术杂志(JCRS)》发表,该研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探讨了拱高(vault)以及其他眼生物测量参数对ICL植入术后屈光误差的影响,提出并验证了一种相比现有计算方法更为准确的术后屈光度预测方法。

ICL植入术即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近视矫正方案。与激光和其他切削眼角膜组织的手术不同,ICL植入术不切削角膜,而是通过微创手术将人工晶体植入眼内,目前最高可矫正1800度近视或600度散光。

ICL植入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术后维持合适的拱高,拱高即ICL光学区后表面中央至自然晶状体前表面的高度。术后拱高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引起并发症,例如高眼压、闭角型青光眼、晶状体前囊下混浊等。

2021年9月,上海市五官科医院与鹰瞳Airdoc合作发表于《英国眼科学杂志》的研究中,证明了人工智能算法对辅助ICL术后拱高预测以及人工晶体关键参数决策的作用。此次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将预测的拱高作为预测术后屈光度的重要因素,比较有预测拱高和无预测拱高下术后屈光度预测的准确度,并进一步定量分析了拱高和屈光度的关联,从而有助于眼科医生更好地为每个个体选择最适合的ICL。

研究人员通过结合人工智能和改良的Holladay公式,对2845例接受非散光或散光型ICL植入手术的患者进行了分析,使用随机森林模型计算输入眼部变量参数后的术后球镜、柱镜及等效球镜预测值,并对比了生产商提供的在线计算器在预测术后屈光误差方面的准确性。结果显示,所有基于随机森林的模型在预测术后球镜度数方面的准确性均显著优于OCOS计算器。

结论指出,研究团队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开发的计算器,在考虑拱高和其他可变眼部参数的基础上,相较于当前的计算工具,在所使用的数据集上表现出了优越性。选择适当大小的ICL将拱高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有助于避免屈光意外。

著名眼科专家、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院长,王晓瑛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从临床数据整理构建了数据量位居世界现有研究前列的数据集,通过与鹰瞳Airdoc的深入合作,探索了将ICL手术临床研究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挖掘技术结合的可能。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蒋寅婕博士、沈阳博士与鹰瞳Airdoc工程师为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王晓瑛教授为通讯作者。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2022年我国屈光不正患者超7亿人,占全国人口数量的近50%,近视呈低龄化发展,高度近视占比增加。面对日益增长的近视矫正需求,鹰瞳Airdoc希望携手更多科研院所,致力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探索并提供更为优质、普惠的医疗健康服务。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

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外资企业服务中心揭牌


a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