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地方政府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中山大学岭南堂举办。本次论坛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山大学中观经济学研究院、中山大学中观经济学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实验室承办。
面对国外复杂严峻的风险和国内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带来的增长挑战,尤其是房地产下行对地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自今年初起,中国各地方相继释放各种政策“大招”,全力拼经济,寻找新增长。论坛上,多位知名经济学者围绕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行探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刘守英提出“以地谋发展模式的转型”,并认为土地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重要的制度安排,以地谋发展模式包含土地推动的经济增长、土地推动的工业化、土地推动的城市化和土地资本化与土地融资四个方面。
刘守英指出,现阶段,工业用地的需求下降与结构变化,低价供地问题凸显,以地谋发展模式需要进行转型。因此,他建议,“要想实现以地谋发展模式成功转型,就要坚定做好土地功能转变、地方政府债务化解与银行金融风险防范、土地融资制度改革和土地市场化改革。”
对于地方经济动能转换的路径,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张燕生则进一步指出,地方竞争是推动制度型开放和改革的重要因素,地方竞争在推动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全球新产业政策、新保护主义、新政府干预形势下,中国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中,地方竞争如何创新转型发展是新问题。
张燕生强调,新形势下地方发展转型需要扩大内需,不仅要支撑中国现代化发展,而且要为世界增长做贡献;同时要把握新能源革命、绿色革命、数字革命创新发展的新赛道新风口。张燕生进一步指出,国企、民企、外企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地方经济动能转换是关键环节。他认为,在地方发展转型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要以此为契机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沈坤荣分析到,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增长的不断扩大,技术结构、产业结构、金融结构、人口结构、区域结构、社会结构都在不断变化,使得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与传导机制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应性调整,另一方面,以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推进高质量发展。
从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来看,沈坤荣认为,全球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增强,而国内经济正在转型,具体表现为产业形态、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的转型,因此,宏观治理应根据经济发展阶段演变进行适应性调整,即“需要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提升,重中之重是要统筹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海强从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视角,谈及面对国有大行的竞争,区域性银行应当探索如何在数字化转型中保持自身特色和优势,主动寻求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并探索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他建议,“国有大型银行可以利用其金融科技和数据资源优势,赋能中小银行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量,优化普惠金融市场环境”。
据了解,此次会议还颁发了第一届“中观经济学青年学者奖”。中山大学经管学部主任李善民指出,中观经济学致力于探索区域政府经济行为,推动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为促进区域政府经济行为领域的青年学者成长,并产生未来30年有较强国内外影响力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山大学于2024年设立“中观经济学青年学者奖”,以表彰该领域青年学者的理论贡献。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每次1-2名,每位获奖者在评选当年一次性获资助金额10万元人民币,其指导的博士生团队次年获资助金额5万元人民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热点 2024-10-27 20:22
资讯频道 2024-10-27 20:17
热点 2024-10-27 20:05
资讯频道 2024-10-27 19:56
热点 2024-10-27 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