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泠与谷文达,同为海派艺术名家,同为陆俨少的学生,走的却似乎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艺术道路。陈家泠一直在寻求中国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环境中的蜕变再生能力,谷文达则长期“西游”,探索用他创造的“世界语言”表达中国当代艺术的态度。
今天,这两位艺术名家“会师”在刘海粟美术馆启幕的《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陈家泠、谷文达》,通过双人对比方式,呈现海派文化滋养下的绘画艺术是如何诠释出“传统与当代“之间的接续与碰撞,为大众带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课题探索的创作展示。展览展现出的陈家泠与谷文达艺术独到的个性和殊途同归的“笔墨”,诠释着蕴含在“海派”乃至中国绘画中的水墨基因不仅从未丢失,并且正在重启。
由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这一系列展览,以五年为期,一年一度,聚焦新时期以来成长的标志性艺术家,通过“双人对比”的形式,诠释“传统与当代”之间的接续与碰撞。此次迎来的是第四回,此前已陆续推出杨正新与王劼音、张雷平与何曦、张培成与丁设三组风格迥异的艺术家双人展。在展览中,观众得以看到艺术路径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看到海派画家之间追求的并非趋同,而是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正是海派艺术也是中国绘画生命力的源泉。
陈家泠最为大众熟悉的图像,或许是一系列简约空灵、浪漫时尚的荷花。此次展览他带来的作品却与书法息息相关,出自他近十年来的艺术新探索。陈家泠始终认为,中国绘画基因中的书写性非常重要。灵动多变的书法性线条,不止是一种形式或技法,更是传统文化的思想性和生命力体现。他一直在思考,书法在历史上虽然一直附带着艺术性,但必竟是文字。是文字则有规范,有规范则不得恣肆。而他想将书法提炼为绘画创作的一个元素,类似于康定斯基论抽象画中点线面的元素构成。貌似书法,但内核已非。它不须承担文字的使命,可以尽情释放其中凝聚了千百年的文化力量,可以酣畅表达艺术家内心的律动,但也不拒绝绰约的文字身影带给人们的暗示。这些新作,被陈家泠戏称之为“书化”。
其中占据一整个展厅的《沁园春·雪》系列,其实是陈家泠以抑扬顿挫的笔墨所书写的诗词全篇,每一个字都是一幅单独的作品,像抽象画,又隐隐能辨认出汉字之形。大大小小的字正好绕展厅一圈,自带韵律感。
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古文字在谷文达手里,也恰如那浴火重生的凤凰。曾经他信手拈来组合汉字乃至外国文字,形成一种新的表达理解方式。这样的作品既有文字游戏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智趣,也有西方当代艺术的“咄咄逼人”,一亮相即令他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此次展览中谷文达带来了两个系列作品。一是《西游记》水墨画系列,以汉字书法制造水墨艺术,与陈家泠展览中的作品巧妙呼应。二是已持续30年的著名作品《联合国》中的几件装置,由谷文达在全球范围收集人类头发所制,自展厅顶部悬挂而下,颇为壮观。
在展览学术主持林明杰看来,两位艺术家此次呈现的作品,让这一系列展的宗旨得以再次强调。艺术的灵魂是思想,艺术的常态是无常,中华传统艺术的生命是悲天悯人,海纳百川,万千造化,生生不息。
展览出品及策展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石墨教授介绍,作为系列展承办方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自2018年成立之初起,就致力于海派艺术与当代水墨的创作研究。他坦言:“希望让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水墨艺术在当代进程中不仅获得世界的更多关注,并且助力新时代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石墨指出,立足海派源头的上海,在当下策划这样一个系列的展览,不仅是为了重新思考海派艺术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创作如何突围,同时也是对当代艺术范畴之下仍然坚守水墨基因与兼具海派特质的艺术家进行梳理展示。他们不拘一格的风格与创新精神正是“海派”的内核,也在书写独属于中国绘画的“两化”之路。他告诉记者,这一系列展览未来将更加重视对策展理念与展陈方式的研究,将展览与美术馆空间运营、与艺术教育和国际艺术交流建立联系,深描并刻画海派文化土壤中的当代艺术叙事体系。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6日。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热点 2025-01-26 02:09
资讯频道 2025-01-26 00:36
热点 2025-01-26 00:14
资讯频道 2025-01-25 23:44
热点 2025-01-25 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