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

时间:2025-03-28 04:37 来源:中国网      阅读量:4062


中国制造业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时期。手握新兴技术的新型人才从哪里来?以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等民营企业活跃地区纷纷探索让新型人才与现代化产业同频共振的人才培养机制,取得初步成效,使新技术在赋能制造业方面展现出巨大空间。

面向未来的先进制造业需要怎样的人才?“适应变化”“复合型”是关键词。专家指出,随着新业态不断涌现、新技术引领行业跨界融合,新型工业人才也要从“I型”向“T型”乃至“Π型”转变,即从只研究一项专业技术的I型人才,向具有沟通、经营等综合能力的T型人才,乃至熟悉多个制造行业知识并能融会贯通的Π型人才转变。

面对呼啸而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尽快建立制造业新型人才的批量培养、可持续供给生态,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企业想要“即插即用”的人才,担心培训成本高昂;高校往往在意研发成果,在专业改造、师资力量上难以紧跟产业需求变化;人才则更关注自身发展……解决这些痛点,建立政府搭台、企业为主体、高校赋能,能有效激发各方积极性的新型人才培养生态体系至关重要。

东莞、佛山等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城市初步为新型工业人才培育“打了样”,其实践经验可带来诸多启示。

一方面,育成新型人才需充分利用新兴技术。面对大数据、AI等技术挑战,用新技术、新工具赋能课程、师资、教育管理和产业实践全过程,对于育才效能提升至关重要。在东莞,不管是传统模具企业敞开胸怀向全国高校开放数字化工厂以解人才之“渴”,还是华为推出“沃土云创”计划带来“独行快,众行远”的开发者聚集态势,均体现了用最新技术培育产业新人才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打造开放式、沉浸式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激发企业自主育才积极性。各地可通过探索多样化激励奖补政策、灵活的企业人才引进和自我评价机制,引导企业转变观念,以长期主义心态去培养新岗位人才、布局中长期研发团队,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数智时代抢抓新机遇,驰骋新赛道。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

DeepSeek让AI模型能在终端高效运行,高通钱堃在博鳌亚洲论坛谈AI


a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