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半马进工厂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展现新气象

时间:2025-04-21 09:13 来源:中国网      阅读量:6983


4月19日清晨一声枪响,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正式开跑。1.8米高的天工Ultra机器人率先出场,最终它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桂冠,创造历史性一刻。

“机器人的一小步,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一大步。”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技术突破向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产业链供应链正加大投资攻关力度。工信部总工程师谢少锋日前表示:“人形机器人主流产品正加快从‘舞台上动起来’向‘工厂里用起来’转变,既能演杂技、扭秧歌,也能搬重物、拧螺丝,在制造场景加快落地。”

不过,这场马拉松比赛也显示出人形机器人技术目前仍存在多项短板,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马拉松”刚刚起步。业内人士认为,就像没有人会耻笑初学走路的孩童一样,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明星”进化为各行业的“新质生产力”,社会各界仍需耐心以待,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应用元年”新气象

天工团队负责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比赛检验了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算法等能力,为机器人下一步走进工厂和生活服务场景进行了非常好的检验和准备,我们会持续迭代运动能力和操作能力,让机器人能够真正走入生产和生活。”

2025年被业内人士看成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的元年。一方面,前述多款人形机器人早已成为中关村论坛、广交会等大型展会论坛的“顶流”嘉宾,密集的“商演”服务需求甚至带火了人形机器人的二手租赁赛道;另一方面,智能机器人也开辟出更多应用领域,在智能巡检、无人零售、柔性制造、医疗辅助服务等场景的落地应用异彩纷呈。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日前在国新办举行的经济数据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装备不断发展壮大,移动操作机器人在航空航天、半导体、医药等制造环节的应用已经超过千台;防爆工业机器人取得了国内外防爆认证,在轨道交通装备和汽车生产等制造环节实现了规模应用。

中国银河证券分析师鲁佩认为,伴随车厂实训、零售场景探索,人形机器人的行业规模量产节点越来越近。“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食品配送/零售、危险场景率先落地,之后步入家庭,预计203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有望达到197万台。”鲁佩说。

产业链加速构建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提速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产业链公司已经从“密切关注”到“行动起来”。凭借精密制造经验与供应链的协同优势,不少汽车零部件企业将人形机器人领域作为发力重点,加速构建核心部件产能,累计投资超百亿元。

这无疑有利于推动人形机器人供应链走向成熟。首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表示,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缺少配套厂商,主要依靠主机厂自己研发,而把现有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的零部件应用到人形机器人上,又存在发热、能耗高、稳定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产业链合力加以解决。

3月,中鼎股份发布公告,拟投建智能机器人项目总部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中心,预计投资总额为10亿元。精锻科技表示,拟与天津爱码信共同出资设立江苏太平洋关节电驱科技有限公司,以加快在人形机器人关节与丝杠及其电机驱动模组核心部件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夏厦精密公告称,拟在宁波镇海区投资10亿元建设“智能传动系统核心零部件产业化及装备协同开发建设项目”。

夏厦精密董秘张波杰向记者表示:“我们高度看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并将其定位为公司未来核心增长方向之一。”目前,公司已通过IPO募投项目加速布局工业机器人新结构减速器研发及产业化,该技术与人形机器人减速器具有高度协同性。

均胜电子表示,公司可以将智能汽车领域积淀的多模态感知技术、高可靠能源管理能力与轻量化材料创新,系统化迁移至机器人产业。

不过,外界对人形机器人现阶段商业化前景仍有一些疑虑。优必选近日发布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毛利3.74亿元,同比增长12.4%。优必选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仍处于发展早期,但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优必选透露,汽车制造企业东风柳汽将采购部署20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并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这将是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批量进入汽车工厂。

“马拉松”刚刚开始

刚刚结束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无疑是一场在真实复杂环境中国内人形机器人的“摸底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摘掉了过往短视频中人形机器人的能力“滤镜”,让市场更为冷静地看待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进度条。

根据北京市经信局公布的比赛结果,20支机器人参赛队伍,最终有6支队伍在规定时间内完赛,且大部分机器人是通过“遥控”而非“智能化运控”,途中需要多次换电池甚至更换机器人。

这些现实情况说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马拉松”才刚刚开始。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可能还需要5年甚至更久。非夕科技与穹彻智能联合创始人卢策吾说:“产业需要一个爬坡的过程,但至于爬坡的过程有多长,我们也无法预测。”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看来,人形机器人所属的具身智能领域,既是学科交叉的新前沿,也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新靶点。

首先,应该对“人形”去魅,促进多种形态具身智能设备协同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告诉记者,具身智能不仅仅是人形机器人的形态,未来十年,在整个“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范畴,人形机器人的比例可能只有10%左右,70%以上的问题不一定非要人形机器人来解决。

其次,加强软硬件一体化推进,尤其是推动“大脑”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表示,要推动人形机器人“大脑”快速进展,多模态大模型能力进化至关重要,可以助力机器人从“能运动”,到“能感知”“能决策”。

此外,开放真实场景也有利于机器人进行数据收集、技术验证和测试反馈。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信息科技处处长韩健说,具身智能应用场景的挖掘和商业模式的确立仍需时间探索,建议按照场景成熟度,分批次分阶段加大开放力度。

这场马拉松比赛正是对机器人多项能力的极限测试。“也许暴露人形机器人的很多问题,希望大家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新技术迭代。一次上一个小台阶,每年迈上一个大台阶,这样的话,机器人就能逐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清都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

奋进的春天|从“流量”到“增量”天津“春日经济”收获繁花满枝


a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