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给孩子讲题,为什么容易急眼?

时间:2025-10-08 14:49 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8815


经常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会发现,自己在讲题时特别容易急眼。

哪怕平时脾气再好的人,讲着讲着,就搂不住火了。

等冲孩子发完脾气,又会陷入自责和内疚,责怪自己没控制好情绪。

还有人会对孩子、对自己感到失望,那种强烈的挫败感,真的很让人无力。

其实,这真不怪孩子。一个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大脑,和一个才刚长了几年的大脑,压根就不在一个思考维度上。

成年人在看孩子的学习内容时,自带大量的基本常识和成熟的逻辑框架,但这些都是孩子还不具备的。

家长着急,“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都搞不明白?!”可对孩子来说,可能大人以为的常识,全部都是他的新知。

他没有能力按照大人的逻辑去思考,而是需要通过关联自己当前有限的经验,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

这就是典型的“知识的诅咒”。

一个人在掌握某种知识后,就很难想象自己或别人在没有这个知识时候的状态,容易高估别人的理解的能力,带来误解和冲突,算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

就好像已经大学毕业,甚至拥有硕博学位的家长,也不会记得自己上小学时的认知水平,更无法理解孩子此刻的蒙圈。

另外,白天上班已经很累了,晚上回到家不仅不能休息,还要辅导孩子写作业,身心俱疲之下,父母也很容易没有耐心。

一些容易焦虑的家长,很可能还会从孩子“一道题不会”,马上就关联到“成绩差”、“考不上好学校”、“人生失败”上,导致情绪反应进一步被放大。

父母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投入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下意识地也会期待“回报”,一旦期待落空,委屈、失望、无力就会一股脑儿地涌上来。

可是,父母的情绪越强烈,孩子的大脑就越迟钝。

因为这是人的自我保护机制:在面对“危险”时,本能地就会逃跑或装死(僵住)。

这个时候不要说思考了,你问他“1+1等于几“可能都答不上来。

关键是,这还容易让孩子形成学习创伤,一看到学习就应激:要么难以集中注意力,要么想尽办法逃避学习,比如,去玩手机。

更糟糕的是,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我实在太笨了”,“我把父母气成这样,我真是糟糕的孩子”,从此掉进“自证预言”的恶性循环里。

这么来看,父母辅导孩子作业,自己受累、受气不说,还得不偿失。

说到底,就是因为角色错位了。

孩子学知识,在学校里有专业的学科老师教。

回到家,他需要的只有爸爸妈妈,能够做他的避风港,给他提供情感支持,帮他蓄能充电。如果父母也拿起书本,当起了老师,父母这个位置就会空缺,孩子早晚得耗尽电量。

最近,作家马伯庸在公开演讲时,自曝儿子不爱阅读、作文拉胯,他不得不硬着头皮把孩子送去作文班。

他虽然到处讲课,给别人说文学的意义、写作的道理,但自家孩子的作文,他也会让作文班的老师来教。

这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教育是个专业的事,自己能学好、能做好,不代表也能教得好自己的孩子,尤其在父母自己擅长的领域,更容易掉进“知识的诅咒”,更难。

所以,专业的事,还是让专业的人来干吧,老师那么多,父母只有一个,还是让自己回到孩子最需要的那个角色去。

皆大欢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

第三届集成芯片和芯粒大会倒计时2天!


a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