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确定性中穿行:资管大咖共探穿越周期之道

时间:2025-11-28 17:57 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8211


当市场的波动成为常态,投资的难度日益攀升,投资者应该坚守“理想主义”的信念,还是转向更为审慎的“再平衡”?

在低利率与高波动的时代背景下,个人与机构投资者共同面临着一系列灵魂拷问:2026年的资本市场将走向何方?当人工智能开始重塑投资范式,我们是否正在见证一场行业性的价值重估?

11月26日,在《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25年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上,一场以“穿越周期—主动、量化与配置的决胜之道”为主题的圆桌对话试图解答这些难题。圆桌嘉宾工银瑞信基金指数及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基金经理焦文龙、中加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首席投资官邓海清、光大理财股票投资部总经理梁珉、中信保诚资管宏观策略与资产配置部总经理王达与作为圆桌对话主持人的上海金融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展开了一场关于未来趋势、策略演进与行业变革的思想交锋。他们各自提出的关键词,不仅勾勒出对来年市场的不同想象,更为所有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多元路径。

回顾2025:信心、价值共振、再平衡与枢纽化

对于即将过去的2025年,四位嘉宾用各自的关键词描绘了其心中的市场图景。

焦文龙以一句“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强调了市场信心的核心地位。

邓海清则提出了“理想主义与长期主义的价值共振”这一鲜明观点,解释了投资者对市场的积极期待。

王达则从市场功能出发,提出“枢纽化”概念,认为资管市场正成为金融资源与实体产业、居民财富与宏观经济发展、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的关键枢纽。

穿越周期的智慧:配置、博弈与体系构建

面对“穿越周期”这一宏大命题,嘉宾们分享了各自的思考与实践原则。

焦文龙提出了“配置趋势,交易周期,规避风险”的十二字方针。他认为,当看好一个产业趋势、看好一个经济体的增长潜力、看好一个优质公司不断作出新的增长曲线,应该配置这个趋势。而周期是市场自身演绎的波动,不同经济体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波动,应该利用好周期、交易好周期。规避风险是个底线问题,对于市场最极端的阶段,我们应该选择理性冷静,以此获得下一次参与市场的机会,先不败再求胜。

邓海清则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战略层面,他指出真正的大周期往往与技术革命或社会大变革相伴,因此需要具备宏大的博弈视野。他特别提醒,穿越周期不仅要避免亏损,更要关注周期结束后获得了多少收益。战术层面,他认为“对冲”是穿越周期的重要工具,但面对系统性风险,多资产配置的“全天候策略”更为有效。

梁珉强调,穿越周期最重要的是“不要简单地预测周期”,而是构建一个能够抵御冲击的投资体系。他提出的“三大支柱”是:多元化的资产与多样风格的配置、严格的风险与回撤控制,以及纪律性的再平衡操作。他指出,最应避免将短期市场热点和宏大叙事误读为长期趋势,并陷入短期追热点的频繁交易。

王达从保险资管的负债特性出发,指出资产组合要穿越周期,首先需要稳定且长期的负债端支持。他分享了保险资管在战略资产配置、战术资产配置和平衡策略三个层次上的实践,强调恪守配置边界、保持组合多元化、控制杠杆和持续审视性价比的重要性,并指出良好的心态对于组合管理者至关重要。

主动与量化的融合:趋势、挑战与必然选择

针对主动投资量化化与量化投资主动化的趋势,嘉宾们结合各自领域发表见解。

焦文龙指出,在信息快速传播、技术壁垒降低的时代,市场定价效率大幅提升,主动投资必须借助模型、借助算法辅助,全面提升系统化决策效率,否则可能错失大部分收益。同时,他分析了量化投资,如指数增强策略快速发展的深层原因:在高波动的市场中投资者通过简单的交易赚到钱的难度变得更大,这就需要量化系统来辅助交易。并且由于国内经济结构的快速迭代,量化投资必须要更加主动化,为投资者提供个更多元的、更工具化的创新产品。

邓海清用生动的比喻描述了行业变迁:从依靠明星基金经理“鸬鹚捕鱼”的模式,转向构建系统化、矩阵化的“织网捕鱼”生态。他指出,低利率、高波动的市场环境以及监管导向的变化,共同推动了这一趋势。同时,他也强调量化策略必须“抬头看天”,融入对宏观经济和政策趋势的理解。

梁珉认为,当前更需要关注的是“主动投资的量化化”。他指出,量化机构已在模型的基础上,一定程度进行模型和数据选择,而主动投资一方则需要更多地借助量化工具进行信息整理、风险分析和系统化决策,以提升投资过程的稳定性和胜率。

人工智能的应用:拥抱、警惕与务实合作

谈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投资的影响,嘉宾们态度积极而审慎。

焦文龙根据其自2017年以来的持续探索经验指出,AI技术已深刻改变了信息获取、加工和决策的模式,但不能将其神秘化,它本质上是强大的辅助投资的模型工具。他同时提示,不能完全依赖“端到端”的黑箱模型而失去对投资过程的掌控和理解。

邓海清回顾了技术对金融业的历次冲击,认为AI正在改变资管机构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架构。他特别警示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算法茧房”风险,使得投资者在能力提升的同时,反而被困在算法构建的认知牢笼中。

梁珉则强调了AI的工具属性,资管机构应“全方位拥抱人工智能”。他提出可以通过与在AI应用上走在前列的投资机构如量化私募进行深度合作,间接获取和利用这些先进能力。

投资者之变:理性分化与信仰重塑

最后,对于市场波动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变化,嘉宾们捕捉到一些变化。

焦文龙指出,客户整体变得更理性,资金集中度提高,更看重资产配置,并且在选择管理机构时更关注其综合能力和经营稳健性。

梁珉观察到,在理财净值化和低利率环境下,部分资金开始向能够接受一定波动以换取更高收益的固收+类产品,这是一个渐进但非常值得关注的变化。

王达从保险产品结构的变化切入,认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并非简单上升或下降,而是变得更“理性”。他举例,香港市场投连险占比下降、分红险占比显著上升,反映了投资者既希望分享市场机遇,又追求长期稳健回报的理性选择。

邓海清则用“信仰的改变”来形容当前投资者的深刻分化。他将投资者大致分为三类:经历过房地产红利的保守主义一代、受互联网影响的“散户力量”,以及具备专业知识的资产配置者。他认为,这种基于认知和世界观的分化,将深刻影响未来的市场格局。

本次圆桌对话内容深入而富有前瞻性,四位来自资管行业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为市场提供了关于未来投资方向、方法论演进与行业变革的宝贵思考,也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在百万亿规模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借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

智造拥抱AI,海尔两项成果获国家级认可!


ad2